记者梳理了锅圈的几个布局:
《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》数据显示,2018年全国火锅业实现收入8757亿元,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20.5%。2020年,火锅业市场已达万亿。庞大的市场下,制约也很多。长期以来,牛肉、丸子等食材的价格较透明,毛利只有约30%。而相较买菜,火锅食材又属于低频消费、复购周期较长,这都是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。
最近,锅圈食汇(以下简称锅圈)宣布完成D+轮融资,物美、多点和茅台成为该轮融资的新股东。有媒体预估,尽管还未上市,但目前锅圈的估值已达20亿美元。从2019年拿到第一笔融资算起,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完成6轮融资,融资金额将近30个亿。
一般来说强供应链带来的优势会有两个:1、通过规模效应压缩成本,拉高利润;2、提升供给能力,快速扩张占领市场。但食材因为价格透明,规模效应的天花板是看得见的,压缩成本的空间很有限。更多是为了提高市占率——食材为了保证新鲜,进货频率往往较高,扩张更受地域距离的局限,和更多当地工厂合作意味着拿货渠道更多元,产品更丰富。
根据餐饮协会的数据统计,2020年,火锅食材超市门店从2018年的1000家上升到近5万家店,包括有懒熊火锅、锅奢、自然馋、川小兵、火锅物语等小有名气的品牌。甚至海底捞也开始卖起火锅食材,去年10月在北京朝阳区,开出了第一家面积150平方米左右的“海底捞火锅食材超市”。
他开的锅圈门店分别位于西溪北苑、五常等地,第一家是去年4月开业,第四家是去年10月开业,四家门店前期投入花了大约160多万,但目前只有一家店实现了盈利,其他三家都还在亏损。“淡季大概单店的日流水是2000-3000元,旺季能达到5000-6000元。基本在淡季,营收都无法覆盖成本。”陈海全说。
陈海全表示,自己暂时不会再开第五家门店了。“其实锅圈在品控、管理上做的还是到位的,但问题是在家吃火锅这个需求,到底是不是那么高频,现在看来得打一个问号。”
可以说,过去一年,像锅圈这样风光无限的投资标的,同等级别的,只有同样拿了多轮融资、金额达到46亿的兴盛优选。不过,和硝烟弥漫的社区团购行业比起来,锅圈从火锅食材的垂直类目切入市场,起初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。
锅圈需要转型。
比海底捞更快
记者获悉,目前锅圈的发源地河南,已有部分门店开始售卖卤味、预制菜、自嗨锅,从今年9月开始,门店品类将增加水果。这些经过加工和包装的产品,相较于初级农产品食材,毛利更高,水果生鲜更为高频,可以补全锅圈的两个弱势。
按照对方的说法,浙江地区锅圈门店的数量大约有300-400家,门店年平均营业额是180万左右。毛利率大约35%,净利率大约是20-25%。平均算下来,加盟商一年的净利润应该在36万。但记者走访下来,发现部分加盟商的数据距离平均水平仍有差距。一家开在余杭区农贸市场边上的锅圈,因为长期亏损,目前已经闭店。
锅圈母公司的名字全称是“锅圈供应链(上海)有限公司”,作为一家把供应链写进名字里的公司,锅圈在上海、成都、北海等地建立了4个食材研发中心,上游有500多家供应商合作,配备有17个现代化中心仓、30多个分仓冷配物料网络、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。这意味着后端响应更快,工厂随时待命。因为卖的是火锅食材,不像火锅店是重运营,前端的投入相对低一些,运营起来更轻盈,扩张效率也更高。
选址方面,一般都选在社区边。以记者走访的杭州闲林山水店为例,对面就是闲林木兰苑,周边紧挨着水果店、大药房、洗衣店,生活气息浓厚。记者咨询锅圈加盟信息,相关招商人员也证实了这一选址标准,“1公里内只开一家门店,优选覆盖3-4个小区的地方”。从走访来看,一家门店面积大约70平方米,店内至少配备两名工作人员,分别负责收银和后厨。其中,蔬菜每天从当地农贸市场采购,由后厨进行加工装盒,非蔬菜外的商品全部由总部配送,在店内完成刨肉、包装,一周大概进货两次。